你快樂嗎? 2017年2月23日 占飛
2017年2月23日
你快樂嗎?
聖誕時,祝聖誕快樂。新年時,祝新年快樂。生日,則祝生日快樂。問:人生有什麼目的?答:活得開開心心、快快樂樂。現代人理所當然的認為,快樂就是生活(甚至人生)的目標,甚至有云:現代文化就是快樂文化。現代性就是追求和得到快樂。
快樂,是美國的核心價值。追求快樂,是人人應享的權利。君不見200多年前,美國獨立宣言已經理直氣壯的宣稱:人人生而平等,擁有不可剝奪的權利,包括生命、自由和「追求快樂」(The pursuit of happiness)的權利。二戰後,美國成為超級大國,美國文化影響整個世界。也許有人不接受美式消費主義、資本主義等等,但對快樂和「追求快樂」的價值觀念卻沒有抗拒,全盤受落。
現時,還有基金會每年發表全球快樂指數,顯然認為快樂是世界各國人民追求的目標,而且可以量化和比較。去年,香港在全球列為123位,港人還因此而不快了好幾天哩!
怎樣的人生才是快樂的人生?二戰後,美國不少學者──尤其是心理學家──做了不少實驗,出版研究快樂、分析快樂的書籍汗牛充棟。無他,「售賣」快樂、教人如何快樂,有市場也。醫學界還發現了至少兩種遺傳病,令某些人難以快樂。其一是Möbius Syndrome,是遺傳的神經失調病,患者智力正常,可惜面部神經癱瘓,永遠「撲克臉」,沒有表情,不能笑,焉能快樂?另一是Alexithymia,即無法用言語來表達情緒和情感,喜怒哀樂都有口難言的症狀。這兩類人,恐怕快樂不起來。在事事追求快樂的現代人眼中,他們都是可憐蟲!
4類人較快樂
綜合數以千計的研究,哪些人會較為快樂,學界都有一些共識。第一,已婚男女,一般比獨身者快樂。美國的國民意見調查中心(National Opinion Research Center)多年的數據指出,已婚者自稱快樂的比率往往比獨身者高10至15個百分點。然而,自稱快樂的已婚者往往不超過50%,即是說,超過一半已婚者不覺得快樂,只是比獨身好而已。結婚,是不是lesser evil?見仁見智矣!
第二,無論信什麼宗教,教徒都比無神論者或沒有宗教信仰的人快樂,亦較少吸毒、犯罪案或自殺,尤其相信人死後靈魂會繼續存在的教徒。問題是,所有調查只能確定兩者的相關(Correlation),無法確立因果關係。究竟是結婚和信教令人較快樂?還是快樂的人較傾向信教和結婚呢?一般人可能相信前者,但學術上,兩者的因果關係至今依然懸而未決。
第三,有孩子的父母,大多自稱較快樂。可是,正如《快思慢想》(Thinking, Fast and Slow)作者、諾貝爾得獎者康納曼(Daniel Kahneman)所言,人的記憶極具欺騙性,往往只記得最高興和最傷心的事而忘掉其他。母親可能整天給孩子煩到幾乎精神崩潰,但只要孩子睡前摟着她,熱情地說一句:「媽媽!我愛你」,母親可能就把之前所有煩惱拋諸腦後,只記得那一刻孩子的可愛,於是宣稱有孩子較快樂。
夢成真變黯然
以下的因果關係倒是已經確立。第四,靚人、有吸引力的人,有「奇里斯瑪」(Charisma)的人,通常較醜人、沒有吸引力和奇里斯瑪的人快樂。無他,前者較受歡迎,較易交到朋友,工作較順利。然而,靚醜和奇里斯瑪是天生的,有便有,沒有便沒有,無法後天培養或訓練。
調查還發現,聰明人、才幹和本領較高的人不一定較快樂。男性不一定比女性快樂。有錢人不一定比窮人更快樂,暴富或一朝發達的更加如是。十九世紀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幹(Emile Durkheim)早有論述,本文不說了。夢想成真,也不一定令人較快樂。達成理想那一刻,可能極度開心和興奮,但幾天或幾個月過後,便可能出現「斷癮綜合症」(Withdrawal Syndrome),因理想已經達成,餘生還有什麼值得追求的?高峰過後,餘生只會走下坡,思之能不令人黯然嗎?古語有云:少年得志大不幸,就是這個意思。
可以肯定的是,老人較年輕人快樂。健康的人比疾病纏身的人快樂。朋友多、親人在身邊的人,較孑然一身的孤獨者快樂。任何時間喪偶、喪親、白頭人送黑頭人,都是大不幸。
撰文 : 占飛
放大圖片 / 顯示原圖
Comments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