認識膝關節 2017年6月8日 楊仕俊醫生
2017年6月8日
認識膝關節
站立、行走、跑步、跳躍……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動作,其實都需要依靠膝關節發揮承擔重量的功能。膝關節是人體其中一個最大的關節,亦是我們日常站立活動時,一個主要承重的部位;由於所承受的壓力極高,經年累月下,此關節亦是人體中最易退化的關節之一。要防止膝關節持續出現勞損退化,甚至演變成關節炎,我們便應先加深對膝關節的認識。
膝關節由股骨(大腿骨)、脛骨(小腿骨)及臏骨(膝蓋前方的小塊骨頭,俗稱「菠蘿蓋」)組成。在股骨的終端、脛骨的頂部及臏骨的後方位置,都有軟骨包着,有助潤滑3個關節面的活動,並減少因活動而產生的磨損,同時亦有兩邊半月板在股骨和脛骨中間,加強「吸震」的作用,以保護關節組織。
隨着年齡增長,我們的活動習慣等各種因素,可能會導致膝痛等徵狀出現,若持續未獲妥善處理,更可能引發退化性膝關節炎等。
按人體的天然骨骼結構,我們身體的重量偏重落於膝關節內側,因此內側的半月板及軟骨的損耗通常較大。這些損耗通常不會立即出現徵狀,但當問題持續,可能會引起膝關節炎症及疼痛,影響膝關節的力量和活動幅度。
導致上述退化性膝關節炎問題的因素,除了年齡,還包括體重或肥胖問題、日常的活動量、關節是否曾受傷或接受治療(如半月板切除或修復手術),以至是否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等風濕科疾病等。
膝痛或退化性膝關節炎既影響活動能力,長遠亦可能減低患者的自理能力及生活質素。醫生在處理有關個案時,會透過了解患者的徵狀類別及嚴重程度、臨床檢查其關節的表徵(有否變形、紅腫或痛楚等),再配合相關的造影檢查,作出準確診斷。
要避免關節出現嚴重勞損甚至誘發炎症,建議讀者從日常細節做起,謹記留意肌力鍛煉,按需要控制體重,如工作需要,必須以相應的器材作輔助,減低膝關節受力的幅度,將能令關節更「耐用」。
作者為骨科專科醫生
Comments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