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識與智慧 - 李怡 (寫於2010年)

 舊作選篇(之40)

心靈故事兩則(以下兩篇短文,寫於2010年)
知識與智慧
許多人很聰明,但會突然做一件蠢事,而且是用他的全部聰明去證明他的愚蠢。因此,聰明,不等於有自知之明。
許多人讀很多書,知識廣博,談起問題來頭頭是道,但處理生活小事、人際關係有時會手忙腳亂,往往不知所措。
許多人非常精明,很會賺錢,但卻忽然被一個沒有什麼見識的人施一小計就騙去大筆錢財。
許多人一世英名,無端做一件不必要的事而使英名盡付流水。
這樣的事,我一生見太多了。聰明,不等於有自知之明;有知識,不等於懂得生活;精明的人,往往也因過於精明而做出蠢事。許多人都會說,失敗是成功之母,但很少人能真正做到讓自己的失敗變身為成功。相反,我們常見到的是:成功是失敗之母----不知多少人因成功而忘乎所以,終導致失敗。
對於人生,知識、聰明、智商、甚至時運,當然都重要,但人生最需要的不是這些,而是智慧。
什麼是智慧?智慧是對人生的細味。它有時候只是一句話,或一段經歷,一個人的小小表現,一個小故事,能細味的人往往就能從中得到一生受用不盡的顿悟。美國成人教育家戴爾·卡耐基小時因繼母一句話,就改寫了他的人生;一個小孩一直努力讀書但因為成績總不如人而不快樂,他在海邊聽媽媽說了兩句話,從此改變了人生態度,終獲成功;一位教授向學生發一個問卷,改變了學生對人生的看法·····。這些都是長篇累牘的書本中找不到的智慧:很小的事,簡單的一句話,懂得抓住它,就使人一生難忘,受用不盡。
知識不是智慧。法國散文作家蒙田 (Michel de Montaigne) 說,「我們能因他人的知識而博學,但無法因他人的智慧而睿智。」
有人對智慧做出闡釋,認為知識是可以傳授而獲得的,但是智慧卻不行,因為智慧必須由自己去追尋,用你的身體五官去看、去聽、去嗅、去觸摸、甚至用你的腳去走、用身體去勞動、用心去感受,然後用這種感受去觀察、用觀察去思考、最後用思考去成為你的智慧。
我也相信智慧不能傳授。但如果寬容與包涵是人生最重要的智慧之一的話,那麼凡事都能退一步、以寬容之心去看待成敗得失,並非不能經由別人的經驗而獲得智慧。有時候,智慧只在轉念之間。當你轉念間想到寬容是智慧的時候,你往往就能把緊繃的心緒放鬆。只要身心放鬆,腦筋自然就靈活,智慧也跟著來了。
美國詩人荷姆斯 (Oliver Holmes) 關於知識與智慧的名言是:「多言是知識的權利,傾聽則是智慧的特權。」
有人認為知識是學習後,再用自己的話去表達出來成為自己內在的學問,所以知識是藉由闡述的過程,去建構自己的邏輯與內化成自己的語言。學習知識要多聽、多問、多說、多學。而智慧的成熟是在生命流動的過程中與自己的經驗結合,透過思考建立自己的價值觀與行為準則。智慧就是在生命中不斷地去觀看自己、觀看別人,也就是要用心去體會,用心的傾聽是最好的觀照方式。
這種說法不錯。但我的解釋卻更簡單。我認為有知識的人會比較多言 ,愛談他的廣博知識;有智慧的人則偏向沉默,喜歡傾聽,從中凝聚出智慧。(2010年)
失火時你會搶救哪一幅畫?
大概一百年前吧,法國有一家報紙向公眾提出了一個問題,答得最好可以得到獎金。問題是:「假如法國最大的博物館羅浮宮失火了,情況緊急,只允許搶救出一幅畫,你會搶哪一幅?」
羅浮宮藏畫之多、之精、之有名,不用多說。讀者提供最多的答案,是搶救達文西的《蒙娜麗莎》,接著是大衞的《拿破崙一世加冕大典》,克拉克洛瓦的《自由神領導人民前進》……。不過,在成千上萬的回答中,獲獎的答案卻是:「我搶救離出口最近的那幅畫。」是什麼畫?不用說。它的價值或不及《蒙娜麗莎》等作品,但既能收進羅浮宮,就肯定是藝術價值甚高的作品。這個答案的最重要啟示是:你的目標不是最有價值的那一個,而是最有可能實現的那一個。
《蒙娜麗莎》或其他最有名的作品,當然應該搶救,但這些作品如放在離出口較遠的地方,在失火緊急的狀態下,搶救出來不大可能。因此,搶救離出口最近的那幅畫,是最有可能實現的選擇。
提出這個答案並獲得獎金的,是一個名叫貝爾納(Jean-Jacques Bernard)的青年。這個人後來成為法國著名劇作家,一生寫下大量小說和劇本,是所謂「無聲派戲劇」的主要代表。年輕時向報社提出這樣的答案,預示了他的成功之路,是尋求最可能走到目的地之路。
這也可以是個現實與理想如何抉擇的問題。如果用這個答案來說明人應放棄對美好事物的追求,而應追求現實可以得到的事物,這理解是錯誤的。因為最近出口的,也是美好的事物,只不過太完美的東西不大可能追求得到罷了。
人總是面臨現實與理想如何抉擇的問題。你的目標不該是最有價值的那一個,而是最有可能實現的那一個。(2010年)

Comments

Popular Pos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