圍爐取暖與意氣之爭 2021年3月9日 占飛

 2021年3月9日

占飛 忽然文化

圍爐取暖與意氣之爭

在舊媒體時代,一般人要公開發表意見,並不容易。寫信去報館,大多數不獲刊登;打電話去電台節目,未必可出街。到了社交媒體時代,人人都可以在臉書、推特、IG上暢所欲言。究竟這促進了民主,多了真知灼見?還是眾聲喧嘩,多了噪音呢?

一說,社交媒體是「回聲房」,一群志同道合或臭味相投的人圍爐取暖。表面看來,這是真確的。細想下,昔日不同政見的組群或階層,雖然居於同一社會,但不相往來,甚至互不認識。左派天天讀《大公》、《文匯》,右派看《香港時報》。左派捧愉園足球隊,右派撐光華、南華。左右兩派不是更樂於在自己人的小圈子中圍爐取暖嗎?對其他小圈子的人和事更陌生嗎?

美國有調查顯示:經常使用社交媒體的人,比起不使用社交媒體的人,看更多新聞,知道更多城市潮流和話題,得悉社會上有不同的意見和立場,亦更願意或傾向改變自己的看法。這是因為在社交媒體上,總會間中出現相反立場的帖文、或者朋友讀到攻擊、反駁你的帖文,「轉推」或分享給你。當然,你可以立即將之刪掉、block和unfriend。可是,通常你都會忍不住反駁、還擊。社交媒體如此這般將文字溝通變成爭論、繼而吵架。這正中社交媒體的下懷。爭論愈多愈激烈,便愈多點擊,公司便愈多廣告收益也!

刷存在感

美國電腦程式設計師及博客保羅格拉咸(Paul Graham)指出,互聯網以及社交媒體的設計,就是要引起爭論和互相攻擊。也許這是一般人難免的弱點:讀到贊同的觀點,大概只會畀個「讚」,但讀到你認為錯誤的觀點和荒謬的意見,你會忍不住反駁。年輕人尤其沉不住氣,動輒破口大罵。英國有調查顯示:經常網上爆粗辱罵和詛咒球員的,大多是不足18歲的青少年。他們也許為了發洩不滿,或為了鞏固身份認同、「刷存在感」而在社交媒體「撩交嗌」。

格拉咸在一篇博客文章〈怎樣不贊同〉(How to Disagree),將網上的爭論分成7個層次。最底0級是辱罵,最多網民的爭論屬此類:你真白癡!你是用腦袋還是用屁股思考的?更多是連串粗言穢語詛咒你落地獄。他們旨在發洩怨氣。他反對你的意見,固然破口大罵。他贊成你,也乘機爆粗辱罵你的對頭。

其中,第1級是「人身攻擊」(Ad Hominem),以人廢言。你提出意見,便說「你是建制派,當然維護建制啦」,或「你是反對派,當然凡建制都反對啦」,又或者:「你拍過電影咩?憑什麼說導演冇料到?」兩者都不是以事論事,而是攻擊個人。

《論語.陽貨》記載宰我反對三年之喪,理由是:「君子三年不為禮,禮必壞;三年不為樂,樂必崩。舊穀既沒,新穀既升,鑽燧改火,期可已矣。」孔子曰:「食夫稻,衣夫錦,於女(你)安乎?」曰:「安。」孔子於是罵他:「……今女(你)安,則為之!」這正是人身攻擊。孔子並沒有好好的反駁宰我的意見,而是罵他「不仁」。連孔子也犯此錯誤,何況一般人?

第2級是攻擊對方的語氣或態度。家長和教師最多用此策略。孩子駁嘴,父母即罵:你這是什麼態度?目無尊長!一旦攻擊說話的態度,就等於不想講理,再爭辯也無益,應及早閉口不言。

以偏概全

第3至5級是實質的反駁。第3級提出反對的觀點,卻提不出證據來,通常只是訴諸權威。比如:怎麼能指「智慧設計論」是胡說八道?許多學者都認為「智慧設計論」是科學理論呀!第4級比第3級進步,除了提出反對意見外,還提出理由和證據來,可惜,其理由和證據不足以支持反駁的觀點。然而,雙方至少可以平心靜氣的理性辯論。第5級是引述對方的帖文或留言,針鋒相對的反駁。最常見的是「稻草人」的謬誤,即斷章取義或曲解對方,立「稻草人」,然後攻擊之。又或者以偏概全,攻擊對方的小錯處(如年份錯誤),而否定對方的主要論點。

第6級是:提出充分的理由和證據來反駁對方的主要論點。網上爭論,這是最罕見的,尤其在推特和IG,字數有限,很難辯論得清楚明白。遇反駁或攻擊,一笑置之可也!

撰文 : 占飛

Comments

Popular Pos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