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道人生:平等的歷史議題(李怡)

 世道人生:平等的歷史議題(李怡)


一些網友回應拙文,指美國獨立宣言和世界人權公約都提到「人人生而平等」。

實際上獨立宣言在這一句之後,講的是「造物者賦予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,其中包括生命權、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。」人權宣言和兩個人權公約講的是「人人生而自由,在尊嚴和權利上一律平等」。是權利平等而不是起點平等。

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說:「所謂的平等可以分為以下幾種: 第一,結果平等(不可能的);第二,起點平等(也不可能);第三,機會平等(不完全可能);第四,規則平等(比較可取)。」

但人類的生存所需主要體現在衣食住行的物質生活上,因此自古以來,貧富不均,就是人類社會最受關注的問題。社會主義、共產主義的分配平等理論出現,1917年俄國革命的實踐,使這種平等的理想似乎可以實現了。

1920年代社會主義思潮在西方和中國風靡一時,中國國學大師王國維對此思想提出質疑,他在1924年寫道,社會主義所講的均產,是「將使國人共均之乎?抑委託少數人使均之乎,均產以後,將合全國之人而管理之乎,抑委託少數人使代理之乎?由前之說則萬萬無此理,由後之說則不均之事,俄頃即見矣。」

可惜這段睿智的話,沒有被社會注意。1945年,英國作家奧威爾說:「所有的動物都平等,但有些動物比其他動物更平等。」也是同樣意思。

追求分配平等必然產生另一種「不均」和「更平等」,這種「不均」和「更平等」就是「少數人使均之」的權力。「更平等」的不是金錢而是權力——可以控制一切包括所有資源、包括人的自由和生死的權力。

社會主義宣稱生產資料公有制,但使之實現的就是權力私有制。金錢是可以量化的,貧富不均也可以量化,但權力不可以量化。當權力成為衡量社會地位和操控一切的準則,分配平等就被拋諸腦後了。社會主義在任何國家「實現」之後,專政必然剝奪人民包括尊嚴與權利的所有平等,權力成為唯一競逐目標,一方面逐漸使專政走向極權和獨裁,另方面社會價值觀就將人等級化,分成十等或以上,道德沉淪。

1944年,經濟學家海耶克提出:人類追求平等的理想,實際上是「通往奴役之路」。財產私有不可怕,因為金錢會向窮人開放;權力私有非常可怕,它不可以量化,而且永遠不會向無權者開放。

海耶克說:「在這個世界上,平等待人和試圖使他人平等這兩者之間的差別總是存在。前者是一個自由社會的前提條件,而後者意味着『一種新的奴役方式』。」在保障財產私有的自由社會,儘管貧富不均,但所有人大都能夠平等待人,但在社會主義社會,或習慣了在社會主義社會生活的人,即使到了自由社會,也往往以等級觀念待人。

自從有了社會主義國家蘇聯,繼而有「國家民族社會主義」的納粹德國,人類百多年來就被自由對抗奴役、民主對抗極權的歷史主宰。儘管社會主義的實踐在大多數國家敗亡,但社會主義追求平等的意識形態的延伸,包括社會主義民主、福利主義國家、無差別的平等、劫富濟貧、大愛精神等等仍然在西方社會意識中佔據道德高地,反歧視的平權思想催生出的逆向歧視(即從保護少數逆向為歧視多數)亦大為流行。當政治正確設下越來越多禁忌,自由也就褪色和趨於泯滅。與之對抗的是美國傳統的保守主義。這是在意識形態上,民主黨與共和黨的差別和抗鬥。

Comments

Popular Pos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