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市民退休生活着想 強積金應仿指數基金 2019年1月24日 林行止
Main point: 以常理度之,指數基金既然大有利於持有者,理應壟斷基金市場,哪知情況絕非如此,迄一七年底,其吸納的資金只及整個互惠基金市場的約二成。這說明了互惠基金中表現出色的數不在少,資金蜂擁而入,理當如此;此外,如果大市呆滯牛皮,投資者亦會對指數基金失去興趣,明白「風險報酬率」的投資者不惜費較高費用把資金交給互惠基金公司,當然是大有道理的。
2019年1月24日
林行止 林行止專欄
為市民退休生活着想 強積金應仿指數基金
一、
一月十六日,「領航(前衞)指數基金」(Vanguard Index Fund)創辦人博高(格爾,John C. Bogle,1929-2019)病逝,享年八十九歲;筆者說其「生平」一文,寫於二○一七年三月二日(〈指數基金不費事 集腋成裘披上身〉收《兩制休矣》),「觸機」是畢非德在「巴郡告股東書」中,於細述巴郡業績及痛斥基金經理濫收費用之餘,指出「如果要為對美國投資事業作出重大貢獻的人豎碑立像,這個人非博高莫屬!」「股神」如此高調推崇「行家」,要對他「致以最崇高的敬禮」,以畢非德在投資界的地位,顯見博高對投資界有特殊貢獻!本周一「投資者日記」欄主畢老林說他「生榮死哀」,一點不誇張;翌日「經濟三.○」作者之一的曾國平教授,於剖析博高「穩中求勝的本質」之外,質問指數基金交易費用極低的買賣模式,強積金(MPF)何以不採用?指數基金費用低至投資額百分之零點二,強積金則達百分之一點五五。兩者相差甚巨,MPF收費甚高而業績差強人意,為市民的「荷包」着想,強積金實應考慮效仿博高的投資模式!
二、
上世紀五十年代,西方經濟起飛,通過持有股票以分享經濟成果之說,深入有發財致富共同願望的民心。相關論述甚多,新亞創辦人之一、經濟學大家張丕介教授的〈論「人人有產」〉一文(收張丕介《經濟文集》),便深刻精采。張文從烏托邦說到馬克思,指出「人人有產」對經濟自由、社會平等及提高生產力之重要,而持有股票是達致「人人有產」的捷徑,奠下全民參與、股市興旺的基礎。當然,投資股票的初衷,如今已被大部分股民拋諸腦後。
政經多變令滲透人為成分的股市大幅波動,吃虧的肯定是對股市的投資心法一知半解而又貪婪無厭的「盲俠」,為救這類「股蟻」於水深火熱之中,芝加哥大學的經濟學教授馬可維茨(H.M. Markowitz)於一九五二年初發表〈投資組合選擇〉的論文,介紹他的現代投資組合理論,一句話,一組「合理組合」的股票的風險,肯定比一種(隻)股票低(有關論述見筆者的〈乏味如行周公禮 添趣鋪陳樂股東〉一文,收《投資族譜》)。馬可維茨所說甚是,一個蓬勃興盛「代客賺錢」的投資基金行業,由是而生。投資基金掌舵人多為市場精英分子(專門利己的「精甩辮」),但基金的贏虧由市場而非其負責人決定,那等於說看錯時機落錯注時客戶便吃大虧;基金經理都是「先利己」的聰明人,因此基金不論輸贏,經理人管理費先惠(一般在資金百分之二水平),如果基金「包賺」,皆大歡喜,問題是基金盈虧參半(賺錢的大吹大擂,一般人遂有基金必賺的誤信),基金持有者討不了便宜,幾成常態。這種情況令博高萌生創辦指數基金之念;而他有此念頭,是受他的恩師、諾獎得主森穆遜的影響。二○一一年森穆遜謝世不久,博高紀念乃師,寫了〈教授、學生和指數基金〉的短文,以致客戶的形式發表。文內略述指數基金的源起……一九五一年博高在普林斯頓的畢業論文〈投資公司的經濟角色〉,主張成立以「被動證券管理」(Passive Equity Management)手法投資股票的指數基金,為森穆遜激賞,讓他以「優等成績」畢業,令他順利地在華爾街互惠基金公司謀得差事……
三、
未知是否受「被動證券管理」意念的影響,一九七一年,富國銀行成立了世界第一家指數基金,管理新秀麗(Samsonite)的退休金,此時正是華爾街群鱷亂噬、互惠基金如雨後春筍的年代,以指數基金有損華爾街的利益,富國指數基金未獲應得的注意……在華爾街累積了豐富經驗的博高,認為時機成熟,於一九七五年組成的「領航基金」,遂於七六年推出十一種指數基金,當時管理的資金只有十八億(美元.下同),其後急速發展,如今「領航指數基金」管理的資金已達五萬一千餘億,在全球一百七十國有二千多萬個投資者!
博高的「被動證券管理」,主張購進所有指數成分股(多寡據股票所佔指數權數比重),如此基金便可自動運作,與指數同升跌、共命運;而管理人只取百分之零點一五「保管費」(博高因此屬低薪人士,他管理以萬億計資金,但他的資產淨值只有八千多萬,不及華爾街大鱷的「零頭」)。據投資研究公司晨星(Morningstar)的統計,在收取百分之二管理費的互惠基金投資十萬元,以年回報百分之五計,二十年後此一投資有十七萬五千元;如投入收費百分之零點一五的指數基金,年回報亦為百分之五,則二十年後這項投資達二十四萬六千元。收費高低對回報多寡影響之大,於茲可見。應該一提的是,投資指數成分股,年回報百分之五,是合理預期;但預期在二十年間互惠基金平均年回報百分之五,則不切實際。
據去年七月五日彭博的分析,指數基金在一九七六年至二○一六年四十年間,為投資者節省了一千七百五十餘億的管理費,而省下的還有一千四百多億的交易費,以指數基金的「被動管理」,意味不會「炒出炒入」,省下不少trading costs,自不待言。這筆本來落入互惠基金管理層銀行戶口的資金,由指數基金持有者分攤!
以常理度之,指數基金既然大有利於持有者,理應壟斷基金市場,哪知情況絕非如此,迄一七年底,其吸納的資金只及整個互惠基金市場的約二成。這說明了互惠基金中表現出色的數不在少,資金蜂擁而入,理當如此;此外,如果大市呆滯牛皮,投資者亦會對指數基金失去興趣,明白「風險報酬率」的投資者不惜費較高費用把資金交給互惠基金公司,當然是大有道理的。
Comments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