煎煮中藥學問 3Jun2016 HKEJ
2016年6月3日
煎煮中藥學問
《本草綱目》中提到:「凡服湯藥者,雖品味專精,修治如法,而煎藥者,鹵莽造次,水質不良,火候失度,則藥亦無功。」不單止藥有不同,煎煮的器具有不同,水質有不同,煎煮的火候也有不同。
「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」,要煎中藥,並不一定需要找到一個絕世好鍋,簡單來說,砂鍋、陶鍋比較好,因為物料經高溫燒煮也很穩定,並不會因受熱而釋放金屬物質,使藥液純淨,受熱傳導也較為平均;若找不到砂鍋、陶鍋,不銹鋼鍋也可。避免使用鐵、銅、鋁、錫等金屬器皿,因為在高溫煎煮時易釋出金屬離子,和藥材產生化學作用而改變藥的性質,影響效果。
要否清洗?
其實在煎煮之前,可以稍稍以清水沖洗一下,清除一些沙泥及灰塵;但如果有細粒的種子或粉狀的藥材,就避免因沖洗而沖走若干份量,改變了組方的正確份量。其實,經過長時間的高溫煎煮,沙泥已經沉澱消毒,單取藥液飲用是可以的了。
接下來是浸泡藥材,目的是要讓藥材吸收水分,使有效成分能較有效在藥液裏釋出來。浸泡時須用冷水,因為熱水會使藥材中的蛋白質突然受熱凝固,無法釋出。而水量約高於藥材2至3厘米,即略「浸過手背」便可。而不同藥材有不同的浸泡時間。花、葉類的藥材,性味輕清,易於釋出,所以浸泡與煎煮的時間都不需要太長,大約10至15分鐘便可;根、種子、果實類的藥材則可以浸泡20至30分鐘。如果有味重質厚的藥材,例如︰牡蠣、鱉甲、龜板等,則需要加熱先煎才能有效釋出藥用成分。
另外,煎煮的時間需要跟據藥物的用法而調校。例如︰發汗解表的外感藥,多數是清輕發散、花葉類藥物,所含的揮發油易於揮發,所以煎煮的時間要短,武火沸騰後,轉文火10至15分鐘便可。相反,一些用來調理氣血滋陰補陽的藥物通常含有大量的營養物質,需要煎煮較耐才能全部釋出,在沸騰後再煮45至60分鐘,或再次煎煮20至30分鐘,把2次的藥液混合再分開2至3次服用。
藥方應否翻煎?其實不太鼓勵患者翻煎藥物,避免改變了藥方的組成,影響藥物的效果。
普遍來說,煎好的中藥湯劑一般應溫服,服藥最好每天2次,上下午各1次,通常在飯後半小時服用較好,並不會刺激腸胃。補氣藥最好在早上服用,補血、安神類藥則在臨睡前1至2小時服用較佳。特別用途的藥,如通便、涌吐等則跟據個別醫師囑付的方法服用。另先煎、後下、包煎、另煎、烊化、沖服等需要根據個別服用方法煎服。
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研究助理
隔周五刊登
Comments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