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憶晶片HBF取代HBM商機大 2025年11月8日 星語
Main Point: 小資料︰對於數據,整體可分為冷數據、暖數據及熱數據。
2025年11月8日
記憶晶片HBF取代HBM商機大
人工智能應用百花齊放,圖像處理器(GPU)是AI晶片領頭羊,輝達(Nvidia)成為人工智能晶片界代表。不過,隨着估值的上升,投資者嘗試在市場發掘第二隻輝達,當中是GPU最佳拍檔的HBM(高頻寬記憶體)的生產商,尤其是韓國上市的SK海力士及三星電子,股價近年迅速崛起,甚至連韓國交易所買賣基金(ETF)發行商,也將相關的槓桿ETF產品在香港上市,反映市場對AI類晶片相當熾熱。
HBM之父預言GPU角色降
HBM成為市場AI新寵,SK海力士今年股價便狂飆逾2.4倍,卻引發韓國交易所罕有發出「謹慎投資提示」。無可否認,HBM與GPU雙劍合璧威力巨大,但HBM之父金正鎬(Jung-Ho Kim)最近預言,AI新世代降臨下,輝達重要性將會降低,主導權會由GPU轉至記憶體,更相信市值一度超過5萬億美元的輝達,甚至要收購記憶體公司,以保護在AI市場的優勢。
隨着電腦技術從「移動雲時代」邁向「AI 時代」,據統計數據平台Statista資料顯示,去年全球產生數據量達149皆位元組(Zettabytes,簡稱ZB),相當於1490億TB(Terabytes),假設一部個人電腦(PC)硬碟容量是10TB,即是需要約149億部PC,隨着數碼化活動增加,當中包括物聯網(IoT)設備普及、人工智能運算需求等驅動,至2028年預計將達到3940億TB,即要394億部擁有10TB碟容的PC存儲。
尤其是模型訓練與推理,對數據訪問需求大增,過往被視為「冷數據」的資料,在AI年代下逐漸轉變為成為「溫數據」,甚至是持續有用的「熱數據」。過往冷數據主要由硬碟(HDD)儲存,熱數據主要用固態硬碟(SSD)和DRAM(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)儲存,雖然目前HBM仍能解決內存牆問題,但因數據量愈來愈多,尤其熱數據量大幅攀升,未來連HBM都未必能解決內存牆問題,因此SanDisk(SNDK)在2月提出新概念,名叫HBF。
HBF與HBM相近,HBM是將多片DRAM晶片垂直堆疊(3D 堆疊)的技術,每層DRAM通過硅通孔(TSV)互連。至於HBF借鑑HBM封裝設計,將DRAM堆疊換成NAND,每層NAND通過硅通孔互連,雖然由DRAM換上NAND記憶體延遲較大,但卻換取8至16倍HBM的容量【圖】,加上成本與功耗較低,故適合大容量數據存儲和AI推理模型,HBM適合即時運算場。
日韓積極布局HBF市場
雖然HBF短期內未能登場,SanDisk目標是在2026年下半年交付第一批樣板,2027年應用在AI推理市場,三星電子也正積極布局HBF市場,有望成為重要競爭者,由東芝分拆的鎧俠(Kioxia),亦積極開發產品,並成功展示5TB大容量高頻寬快閃記憶體。
作為全球最大的HBM生產商SK海力士,也積極布局HBF技術,當中構建「AIN Family」產品陣容,便是採用HBF技術的產品名稱,甚至是部署研究將HBF與HBM協同部署,以補充容量不足等多種應用場景。
數年前有一位本港知名基金經理,曾經豪言未來是儲存晶片的世界,重要性將造比GPU高,看來此日子已愈來愈近。
小資料︰對於數據,整體可分為冷數據、暖數據及熱數據。冷數據是指近乎不頻繁採用,熱數據則是高頻率存取,例如網上交易紀錄,暖數據則是介乎熱數據與冷數據之間。

Comments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