怡和系轉型 計數重於感情 2025年10月21日 高天佑
2025年10月21日
怡和系轉型 計數重於感情
有近200年歷史的英資財團怡和系(Jardine Matheson)近期動作多多,繼早前進行裁員重組後,又把最新重建的銅鑼灣商廈「港島壹號中心」大部分樓層售予阿里巴巴(09988),然後再宣布對旗下文華東方酒店集團進行私有化。連串動作背後存在兩條主線,一是反映該財團進一步分散投資,增加香港以外市場的資產比重;二是象徵怡和系由原本的持有及營運者(owner-operator)角色,轉型為投資組合管理者(portfolio manager)。這亦意味相比起「感情」,該財團將會更加側重「計數」。
怡和前稱渣甸,由蘇格蘭人William Jardine和James Matheson於1832年在廣州創辦,1842年把總部遷移到香港,自此在港扎根超過180年。作為四大洋行之一,怡和在港業務廣泛,涵蓋地產(置地)、酒店(文華東方)、零售(惠康、萬寧、7-11、宜家)、餐飲(美心、星巴克、Pizza Hut、元氣壽司)、汽車(仁孚)、工程(金門建築)等等。尤其是置地在中環擁有一系列甲級商廈,故被譽為「中環大地主」。
然而,在1984年3月28日,當時香港正面臨「前途危機」,怡和突然宣布遷冊到百慕達,並把股票改為在新加坡和英國倫敦掛牌。此役史稱「怡和遷冊」,一度重創本港市場及經濟信心(恒指翌日急瀉5.5%)。
有趣的是,怡和當年遷冊只相當於「買個保險」,該財團隨後並未大幅減少在港投資,反而持續耕耘發展。特別是在香港「無風無浪」順利回歸祖國後,經濟進一步起飛,怡和亦成為最大贏家之一。
私有文華東方力拓東南亞
及至近期,怡和再一次「動作多多」,包括剛於9月份在香港總部進行裁員重組;然後上周宣布兩宗「大刁」,一是把銅鑼灣「港島壹號中心」(前身為怡東酒店)13層樓面以72億港元售予阿里巴巴,二是擬以42億美元估值對旗下在新加坡掛牌的文華東方酒店集團進行私有化。
怡和這一連串動作,背後存在兩條主線,首先是進一步分散投資,增加香港以外市場的資產比重。例如出售「港島壹號中心」樓面,實際上等於減持本港商廈資產;全購文華東方,則相當於增持海外酒店資產(後者在全球經營44家酒店,香港僅佔2家)。事實上,怡和近年致力在印尼、越南等東南亞市場增加投資,包括在7月份斥約2億美元收購印尼工業地產公司Mega Manunggal Property,此前在6月份又斥3100萬美元增持南蘇門答臘地熱項目股權。
根據怡和年報,該集團在2018年之前,每年有逾50%利潤來自香港及澳門市場;但到2024年,港澳市場僅貢獻該集團26%利潤,相反印尼市場的利潤佔比高達48%,越南及其他東南亞市場亦佔12%。換言之,怡和未必刻意從香港「撤資」,但畢竟本港市場「增量」投資空間有限,加以該集團銳意擴充東南亞版圖,其資產及利潤比重持續出現此消彼長變化。
另一條主線涉及經營定位及商業模式轉型。話說早於今年3月份,怡和主席Ben Keswick便在年度業績會議上透露,該集團將從原本的持有及營運者(owner-operator)角色,轉型為投資組合管理者(portfolio manager)。及後於9月份進行裁員時,怡和亦在內部向員工解釋,這次重組係為了配合轉型大計。
捨業主心態 變基金經理
換句話說,怡和過往是以「業主心態」進行長線經營,講求長久耕耘、長期部署,不必過於在意短期起伏。就像該集團早自1842年起扎根香港,不少資產持有超過百年,歷經風雨,感情深厚,難以輕言割捨。舉例說,「港島壹號中心」的前身是本港開埠首幅出售土地(Lot 1),由怡和於1841年買入,用作總部及倉庫,後於1972年改建為怡東酒店。此外,置地在中環的太子大廈、遮打大廈等一系列物業,相關地皮亦早自十九世紀由怡和購入發展。
不過,轉型為「投資組合管理者」角色之後,怡和心態料由「業主」轉換為「基金經理」,相信會更加重視計算回報率等「硬指標」數據,感情成份則會相對變淡。就好似「港島壹號中心」作為Lot 1地皮,原屬怡和180多年前在港創業的根基,堪稱「龍興之地」,現在只要「啱價」(折合成交呎價約2.3萬元),也能夠「話賣就賣」。
講到底,在商言商,特別是對怡和小股東來說,買股票只為賺錢,並非「做人世」;該集團這趟「拋棄感情」,推動角色及心態轉型,可望催谷投資回報率,未嘗不是好事。自從轉型大計於3月份公布後,怡和母公司在新交所股價持續上漲,至今半年間累飆逾50%,目前市值約181億美元,但市賬率(P⁄B)仍僅約0.65倍,存在一定折讓。
據部分市場人士猜測,怡和系下一步「大動作」,有可能是安排旗下部分香港業務資產(例如置地、牛奶公司等),重新回到港股市場IPO上市,既可趁「市旺」集資,亦相當於進一步減持本港資產權益。無論如何,且看這位「基金經理」操盤怡和系800多億美元總資產,接下來將有什麼大搞作。
(編者按:高天佑著作《中產必須死》現已發售)

Comments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