押注美股不應只為避禍 2019年9月12日 畢老林
2019年9月12日
押注美股不應只為避禍
9月11日,周三。港股受到美國鷹派國家安全顧問博爾頓突遭革職、中美貿易談判前景有望改善等消息刺激,恒指收市大升475點,重上兩萬七關口並收復50天線。香港這場禍最終會對本地經濟造成多大破壞很難估計,但一向鍾情本地企業的投資者,多少會開始懷疑,將所有雞蛋放在香港這個籃是否明智?然而,老畢早前已提過,純為「避禍」而分散投資並不可取,有意把部分資金轉投美股等海外市場,必須有更具說服力的理由,否則一旦港股有勢,投資者衝出本土的熱情說不定來得快,去得更快。
美股與港股最明顯的分別,在於大部分龍頭科技股只能在美國市場找到。無可否認,未來經濟增長動力,依然會相當依賴科技突破。人人都識的FAANG以外,還有一大堆中小科技霸王,例如雲端軟件供應商Salesforce與Adobe,Fintech公司PayPal等等,通通仍在高速度增長。無可否認,美國在不少科技領域都引領全球。美國興起的科技新玩意新潮流,亦更容易在世界其他角落流行。對美國公司,相當有利。無論未來科技出現那種新趨勢,由美國公司主宰這些新行業,機會非常大。所以相對以金融以及磚頭為主的港企,美股能夠填補空白,提供理想分散效果。
超級品牌集中地
當然,出色科技股,中資公司都有唔少。但多數都在美國上市,香港市場上,數來數去,就只有騰訊(00700)能擔起大旗。最多加幾隻5G主題電訊股,選擇有限。就算你對科技,不感興趣,美股當中,仍有大量全球性超級品牌,不應錯過。根據BrandZ一百大品牌價值最高的企業,美企佔超過一半。撇開排名榜,好似Costco、Nike、McDonalds、可樂、PepsiCo、星巴克、Caterpillar、P&G以及Johnson & Johnson等等,業務遍全球,多數人都認識,具備這種國際知名度,這種環球性規模,這種級數,港企中很難找到。
中資股又如何?最近為組合「清理門戶」,沽出持有十年的一隻ETF,基金追蹤恒生國企指數。算一算,計入派息,總回報依然未夠10%,一年1%都冇,安慰自己,總好過損手離場。指數長線浮浮沉沉,有波幅冇升幅,可見不少板塊,都缺乏長線動力。芸芸中資股,如果你錯過少數股王,例如茅台、平保(02318)等,相信回報應該非常一般。
美股另一個可愛之處,就是相對容易睇得明。不太願意對中資股投入太多的朋友,原因雖然不盡相同,但多數都應為對比美國企業,普遍管理水平與透明度不足。單單講投資者關係,中資公司需要學習的地方,依然好多。
業績交代較清楚
上美國大企業網站,多數有齊季報年報,從簡報到詳盡的10-K財報都有,任君選擇。某些公司,業績會webcast以及transcript都一應俱全。網站冇,其他平台例如Motley Fool或者Seeking Alpha亦可以找到。想知道分析員問過乜,管理層如何解答,非常方便。
雖然隱惡揚善,中美公司多多少少都會,但整體而言,遇上業績表現差,中資公司較多輕輕帶過,不願多提,成績好,就大鑼大鼓。美國公司則比較願意清楚解釋業務狀況,rain or shine,而且解釋得比較全面。業績好,如何做到?業績差,衰在邊度?表現對比行業優勝還是落後,原因何在?利潤率升跌,背後有何因素,會一一列明。中資公司,有時候研究半日,都未搞得清楚,業務究竟有改善還是冇。想知道利潤升跌主因?要自己慢慢從報表中搵。
講解企業運作,公司策略,美國公司一般計較具體,中資公司就只有大方向,聽落好似口號多過實務。例如公司要投放更多廣告資源,美國公司可能會具體表明投放地方,譬如互聯網,理由可能是流量與銷售數字顯示成本效益相對高,中資公司可能只得個大標題。同樣要控制成本,美國公司卻會提出特定指標,例如增加發展中國家的採購比率,或者降低物流成本,外加具體準備展開的相關項目,中資公司可能係咁意噏兩句就收工。面對困境,如何解決眼前問題,又如何同時為更遠的未來鋪路?下季具體展望如何?這些問題的答案,在美國公司為投資者提供的資料中,多多少少能夠搵到,中資公司普遍未有這種文化。
千奇百怪乜都有
最後,美國公司比較擅長利用併購,取得新技術新客戶,擴大產品線,擴大分銷渠道,打入新市場,從而添加增長動力。中資公司,部分亦屬於個中高手,但更多內地企業,併購策略仍舊比較混亂,或者刻意令自己與熱門行業扯上關係。例如公路公司走去收購銀行,或者食品公司去做房地產,搞開電子廠,走去投資互聯網,總之千奇百怪乜都有。
Comments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