社交之道 2018年12月12日 占飛
Main Point: 「成功者與平凡者的主要區別之一,就是成功者認識的朋友,比平凡者要多得多。成功者為什麼能認識多得多的朋友呢?因為他們非常樂於與陌生人交往。」
2018年12月12日
占飛 忽然文化
社交之道
一項調查顯示,較多香港人認為人脈較努力工作重要。荀子說「人無禮則不生,事無禮則不成」,意謂人不講禮便不能在社會上生存,做事不講禮也不能成功。「有禮」是人脈的基本因素,占飛見過香港不少成功人物,其中一個在「有禮」方面最令占飛留下深刻印象的是「蘭桂坊之父」盛智文。
話說數年前占飛在澳門,見到盛智文被大堆記者圍訪,當天的主題好像是旅遊,是什麼其實不重要,反正其中一個記者(普通話記者,即場用英語發問)問了一個令人哭笑不得的問題,這問題是「什麼是蘭桂坊」?全場人靜待盛智文發作,例如嘲諷這名記者「沒有做功課」,或者隨意說兩句打發對方,沒想到盛智文卻如「維基百科」一樣,耐心地向對方解說「蘭桂坊」的背景。如果你也聽說過盛智文是面面俱圓的人,這例子也可以印證。
一本講人脈的書,書名就是《100個人的1%勝過1個人的100%》,你百分百的去付出,倒不如有100個偶然幫你一把的人,書內指「在當代的社會中,無拘無束地與陌生人結識,是人們必備的一個社會生存技能」。又指:「成功者與平凡者的主要區別之一,就是成功者認識的朋友,比平凡者要多得多。成功者為什麼能認識多得多的朋友呢?因為他們非常樂於與陌生人交往。」
「我最憎social」
不少香港人很喜歡說這句話:「我最憎social。」華人社會似乎對於「很會social」的人戴有色眼鏡待之──尤其是女性,若主動跟男士結識很易被視為發姣,「三步不出閨門」的封建基因仍然殘存在不少華人的心中。西方人相反,在家裏開派對,廣邀所認識的朋友一起聚集聯歡,新同事與舊同學打成一片,沒什麼問題。香港人交友則是自成一角,同事聚會還同事聚會,舊同學聚會還舊同學聚會。就像占飛年少揹背囊歐遊,遇見香港人,他們若有伴同行,很少與同住的宿友打招呼,即使你向他們Say Hi,他們也很冷漠,無謂自討沒趣。相反西方人則較開放,即使有旅伴,還是很主動地去結識世界各地的朋友。
當然,別人對自己是否有禮,固然也要看自己的實力如何,只有少數人沒有「見高拜見低踩」的特質,但無禮之人在社交圈子隨處可見。早前看兩名女主播的專欄,包括本報的張寶華,講述一名星三代約她見面,他請她為其爺爺的文化項目提供意見,但態度很「衰」,連女人的年齡也扯上,最後她不願意給任何意見,對方竟連請客(24元飲料)也費事。
另一位女主播方健儀在友報指出,朋友得悉她去日本,請她代購背包, 即使店舖與她的行程地點相距甚遠,她還是去了購買,誰料那人嫌稅貴又不要了。兩位女主播在城中都頗有名氣,還是遇上這種「面斥不雅」的人──有句話是「眾人之事無人管」(Everybody's business is nobody's business),我們不妨借這句話來說一句「眾人之煩惱不必理會」,You are not alone。
有來自有往
社交之道,人情有來自有往,請客是最快捷方法。但如果你主動送別人人情呢,卻不要寄望別人必然還你人情。話說城中某名餐廳的老闆,常廣邀文化界人士吃飯,有人出席過數次,但有次老闆對那人說「食咗咁多餐飯,係時候做嘢啦喎」,如此黑社會口吻,豈不淪為社交界笑話?
孔子在魯國時,因魯君在祭祀後沒有把肉分給孔子,知道對方已不再重視他,連祭冠也未脫下就離去,這是反擊無禮人的方法之一。但聖經《箴言》則說:「通達人能忍辱藏羞。」(a prudent man ignores an insult.)你夠道行做後者嗎?
撰文 : 占飛
Comments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