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為經濟學的好處:高壓不如說服,軟銷好過硬銷。 HKEJ 2016年4月21日

Important Points: 行為經濟學的好處:高壓不如說服,軟銷好過硬銷。要「操控」市民做或不做某種行為,傳統的方法不是「威逼」就是「利誘」。現時有第3個方法。意志軟弱 or 優惠利誘  or 誘餌效應.

2016年4月21日

輕推政策

經典經濟學假定人類是理性的經濟人。二戰後的行為經濟學家卻發現,人的行為往往受不理性的因素主宰。種種營銷策略,例如「誘餌效應」,旨在操控消費者的心理和行為,成功的例子不勝枚舉。一項統計指出,財富500家大公司中,20%已僱用了行為經濟學家矣!
這些年,不少西方政府也看出行為經濟學的好處:高壓不如說服,軟銷好過硬銷。要「操控」市民做或不做某種行為,傳統的方法不是「威逼」就是「利誘」。在禁煙區抽煙、酒後駕駛,重罰可也!這是「威逼」。生孩子有減稅優惠,政府派奶粉錢,免費教育,就是「利誘」市民生育。
現時有第3個方法。在2008年,芝加哥大學的李察泰萊(Richard Thaler)及他的同事、如今在哈佛法學院的孫史坦(Cass Sunstein)出版了《推力》(Nudge: Improving Decisions About Health, Wealth and Happiness)。
意志軟弱
兩人否定了理性「經濟人」(homo economicus)的假設,而採納了行為經濟學家的假設,即現實中的人:行為矛盾、意志軟弱、懶惰等,一句話,易受擺布和操控。
既然商家可以用此推銷商品,為什麼政府不採用同樣的方法實施政策?Nudge原意是「用手輕輕推」。就像書名所言,政府改用輕推的策略,比威逼利誘更容易達到目的。
舉一個耳熟能詳的例子。在男廁,不少男士小便射不準尿兜,弄污地方。貼上溫馨提示,作用不大,罰款更沒可能。怎麼辦?
荷蘭一個機場的男廁在尿兜加上一個蒼蠅圖案,「射不準」竟然大減80%,男廁乾淨了許多。台灣一些男廁也有類似的設計,就是學荷蘭的。這便是「輕推」策略的成功。
前紐約市長彭博(Michael Bloomberg)為了減少市民癡肥,曾考慮立法限制梳打汽水的糖分含量,禁止出售糖分太多的「超大」杯汽水,結果失敗。用輕推的策略又如何呢?首先,餐牌上沒有「超大」杯出售,只有中或小杯。消費者要特別要求才可買「超大」杯,且要等較長時間。另外,孫史坦做過實驗,快餐店不備盤,消費者只能雙手拿食物和飲品。結果,既減少了暴飲暴食,而吃不完的食物和飲品亦少了一半。
優惠利誘
天普大學(Temple University)的心理學教授韓圖拉(Donald Hantula)曾輕推一所醫院的職員吃得更健康。他發現,許多人吃的早餐,大多是多纖少肉少鹽少糖的健康餐,但到吃午飯時,卻無肉及非煎炸炒不歡。
於是,醫院的食堂製作了健康的午餐單,職員可以在吃早餐時順便訂購午餐(加上優惠利誘),果然令不少人午餐也吃得健康。這種「行為營銷」(behavioral marketing)跟超級市場把糖果和香口膠等放在收銀櫃台附近,吸引顧客排隊付款時購買一樣,是輕推。
表面上,輕推比威逼利誘更尊重個人的自由選擇和自主。你仍然可以小便時不射蒼蠅而毋須受罰。你仍然可以購買「超大」杯汽水,只是麻煩一點。你仍然可以光顧提供盤子的食肆。可是,輕推始終減少(或掩藏)了消費者的選擇,甚至是操控了選擇,例如有些地區已規定領取駕駛執照和續牌時要順便填寫:是否願意死後捐贈器官?你可以回答「否」,但每次續牌都必須填寫,是否擾民呢?
在較重視公民權利的國家如英美,政府要輕推,阻力較大。孫史坦認識奧巴馬於芝加哥大學法學院,委任於白宮資訊與管制事務辦公室工作,制訂政策,如鼓勵超級市場將健康食品擺放在顯眼位置,垃圾食品放在不顯眼的角落等,結果被反對政府的人抨擊為「美國最危險的人」。
泰萊得英國首相卡梅倫起用,由2010年起主持「行為察視」(behavioral insight)小組,主旨是「鼓勵人民為自己作出更好的決定」,例如減少癡肥、環保等等。幾年下來,成效不彰。有人慨嘆:由1970年代開始,英國政府已宣傳和教育乘客扣安全帶,結果經歷了兩個世代才算成功。英國人會這麼容易給政府輕推的嗎?雖然如此,根據威爾斯亞伯大學(Aberystwyth University)懷德海(Mark Whitehead)教授的數據,全球有136個國家──其中51個政府包括英、美、澳洲、台灣等實施政策時,都或多或少採用了輕推政策。
撰文:占飛

放大圖片 / 顯示原圖

2016年4月21日

誘餌效應

人是習慣的動物。中國有句老話:學好三年,學壞三日!這未免悲觀一點:為什麼學壞比學好容易得多呢?為什麼人願意受操控呢?行為經濟學家倒無法解答。
有一個黑猩猩的實驗是這樣的:透明紙盒內裏裝載了食物。先給黑猩猩一個貼了黑膠紙的紙盒,黑猩猩要撕掉黑膠紙才能打開紙盒,取得食物。接住給黑猩猩另一個沒有黑膠紙的透明紙盒,黑猩猩很快就可以打開紙盒了。
可是,同樣的實驗由幾歲大、還未進幼稚園的小孩來做。第一次,他們大費周章才能撕掉黑膠紙,打開紙盒。第二次,80%的小孩依然先找膠紙去撕。
此謂之「過度模仿」(over-imitating)。人類遇到難題,一旦找到解決方法。下一趟遇到同樣的難題,往往因循舊法解決。司機應該有過類似的經驗。第一次駕車去新地方,行了某路徑,下一次就會走同一路徑,不得已才會另闢新徑。這算是懶惰?還是效率呢?事關找新徑——就算是捷徑——要花時間精神,走同一路徑卻不用傷腦筋呀!
立竿見影
悉尼大學的生物學家Tanya Latty和Madeleine Beekman發現,不單人類會像行為經濟學家說的受擺布,其他低等生物亦一樣。黏菌(slime mold)是一群單細胞生物,抗拒強光,喜歡在陰暗中進食。
實驗員將營養較豐富和「味道」較好的食物放在強光下,質素較差的食物放在陰暗處,結果,在強光和陰暗中進食的黏菌,數目差不多。
可是,若加入第三個選擇,即所謂「誘餌」:在黑暗的地方,放上難吃的食物。按照「誘餌效應」(decoy effect)的預測,應有更多黏菌捨強光下的美食,而取第二個選擇,即陰暗處的食物。實驗證明了「誘餌效應」是對的。
看來,人類易受操控,不單單因人不理性,而是原始的生物本能使然。難怪要改變人的行為,威逼利誘也好,輕推也好,都難以立竿見影矣!
撰文:占飛


Comments

Popular Pos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