薩莉亞平到你驚 築出護城河 2025年4月4日 李聲揚

Main points: 自此,正垣深信只要夠平,自然有人光顧。他甚至認為收入都不是最重要,關鍵是控制成本。他的名言是:「連鎖的本質不是要做出生意興隆的店舖,而是要做出生意平平、但仍然賺錢的店舖。」


Marvellous 😆👍🏻 



2025年4月4日

李聲揚 金融第十人

薩莉亞平到你驚 築出護城河

日本廉價西餐廳薩莉亞(Saizeriya,東證:7581)股價在5年翻了幾番,2024年度(8月年結)純利更創下歷史新高。分析背後原因,是中國內地業務強勁,香港市場營運利潤亦升了一倍,反映「消費降級」現象。該公司形容,內地情況與日本「迷失十年」有點相似。「好消息」是,近期薩莉亞股價回落,上季內地業務放慢,可能預示消費反彈,惟「壞消息」是香港業務勢頭依然不錯,似乎並非香港之福。本文也會揭露為何薩莉亞可以做到如此低價。

高收入的讀者可能不太熟悉薩莉亞,這間被內地網民稱為「意大利沙縣小吃」、「西餐界名創優品」的餐廳,顧名思義是「平到你驚」的窮人恩物,小紅書上更有「三個人100元吃飽」的攻略。

內地香港績佳 因消費降級

經筆者實地測試,薩莉亞內地分店的餐牌顯示,6吋薄餅賣15元人民幣,意粉僅售13元,烤菠菜7元就有交易,無限添飲無酒精飲料只需8元;而日本分店的意粉和薄餅只賣300至400日圓,也有100圓的紅酒;至於香港,焗飯盛惠30元,一壺白酒只消20元。

薩莉亞如此便宜,甚至連顧客也擔心它會「執笠」。不過,M形社會下,低檔餐廳一樣可以殺出血路。薩莉亞2024年度純利按年升58%,錄得81億(日圓.下同),創歷史新高;營業利潤149億,增長106%。其中,亞洲海外業務貢獻了近八成營業利潤(116億),可見公司海外擴張相當成功。

細分海外業務,內地貢獻近七成收入,以及超過七成的營業利潤。上海、廣州、北京三大城市中,上海分店的營業利潤率近兩成,屬所有地區最高。來自香港的收入亦增長22%,營業利潤更是翻了一番。難怪公司聲稱要在香港開夠200間分店(現時是63間),更打算進軍歐洲和美國。若薩莉亞成功到意大利「插旗」,就會像賣日式咖喱的CoCo壹番屋開到印度一樣,定必成為一時佳話。

薩莉亞的成功靠海外,關鍵就在內地和香港。細想背後原因,是兩地消費低迷,不少顧客「消費降級」。薩莉亞會長兼創辦人更形容,內地情況令他想起日本「迷失十年」,所以決定大舉在內地擴張。

然而,為何薩莉亞做到如此低價,卻仍賺大錢?這要由公司歷史和文化講起。薩莉亞不太在意食物質素,甚至不太在乎生意額,皆因創辦人認為自己不是營運餐廳,而是營運工廠。

薩莉亞的創辦人正垣泰彥曾在小型西餐廳兼職,後來父親買下餐廳讓他「追夢」。正垣做事親力親為,餐廳生意卻極差,決心到意大利考察,發現自己的餐廳絕不正宗,定價也太貴。於是他決定減價,開頭減20%,然後削50%,都沒有起色,最後要勁劈70%,始見客似雲來。

自此,正垣深信只要夠平,自然有人光顧。他甚至認為收入都不是最重要,關鍵是控制成本。他的名言是:「連鎖的本質不是要做出生意興隆的店舖,而是要做出生意平平、但仍然賺錢的店舖。」

製造業模式營運 首要效率

以上理論人人都識講,但正垣把節省成本和提升效率發揮到極致,皆因認為薩莉亞不是飲食業,而是「製造業」,要像工廠般提高效率,改善流程。

看看現實例子,薩莉亞在不少地方自設農場和工廠,早早引入「預製菜」,店舖的廚房只負責翻熱,毋須專業廚師。分店選址方面,薩莉亞喜歡接手營運不善的「死舖」,皆因業主一般願意較平價租出。公司甚至沿用上一手的裝修,只掛上新招牌。餐廳風格不統一?沒關係,反正顧客不介意,最緊要平。極速開業,也令公司在租金上有議價能力。

以上種種,都有人抄襲。但薩莉亞的「出餐流程」,很少行家學得到。餐廳的每一個工序,都像工廠般經過精心計算。薩莉亞的預製菜只需翻熱,餐廳廚房可以沒有一把刀,縮減時間,也減少工傷。切番茄一開八要30秒嗎?薩莉亞發明了專用工具,一下就切好,只需要4秒,就省下26秒。沙律醬要搖勻嗎?薩莉亞有不用搖的醬汁,又省回幾秒。

讀者若光顧薩莉亞時,不妨留意侍應生往往沒有托盤,因為可以省回10秒。公司也規定員工回到廚房時不能空手,要收回其他杯碟,又慳了時間。據說公司連如何拖地都有指引,為的是「慳得一秒得一秒」。

薩莉亞把流程提升至極致,儼然「意大利澳牛」,公司一直有「效率部」(比馬斯克至少早了50年!),計算每一秒的工資,改善每個流程細節。至於顧客滿不滿意?不重要,夠平就有客。

憑着超低價,嚴控成本,再加上規模效應,薩莉亞令其他對手難以仿效,誰說護城河一定要靠高價?

話說回來,薩莉亞的股價已由高位回調超過30%。此前公布的季度業績(去年9月至11月)也看到內地業務放緩。這對薩莉亞來說未必是好消息,但可能代表中國經濟已走出谷底。公司半年業績快將揭盅,到時自有分曉。

本欄逢周五刊出

作者持有特許金融分析師資格,曾任職外資金融機構研究部主管

Comments

Popular Pos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