特斯拉布局AI 爭奪萬億美元市場 2025年9月23日 龍稱

 2025年9月23日

龍稱 龍稱觀天下

特斯拉布局AI 爭奪萬億美元市場

單從季度交車數字來看,特斯拉(Tesla)主業似乎正急速下滑,其美國純電市佔率從5年前的近七成,跌到今天的三成八;中國市佔率只剩5%,被比亞迪(01211)以28%遠遠拋離;歐洲7國銷量更遭腰斬。然而,其股價卻在同一時間從4月的214美元,重新拉升至425美元以上。這矛盾現象背後,其實是「估值體系切換」,特斯拉正從「純電車銷售公司」升級為「AI資產+能源基建」的綜合體。Robotaxi、Optimus與儲能三大布局究竟能支撐多大市值,又有哪些關鍵變數要注意?

在華賣車不降價 免犧牲估值

特斯拉在中國堅持不降價來增加銷量,這是該公司一個非常核心的戰略考慮:不想淪為一間大眾化車企。中國市場早已陷入了激烈價格戰,競爭白熱化,許多車企為了搶佔市場份額,不惜犧牲利潤空間。

以比亞迪為例,今年5月宣布對近20款車型推出「以舊換新」優惠,折扣幅度最高達34%,其中最便宜的智能駕駛車型「海鷗」換購後起售價僅為55800元人民幣,降幅達20%。2025年第二季度,比亞迪的毛利率跌至16.3%,是自2022年第二季度以來最低水平。剔除比亞迪電子(00285)的利潤貢獻後,其汽車業務的單車利潤在第二季度僅為4800元,遠低於第一季度的8800元,回到了2022年以來的最低點。

特斯拉目前毛利率(17.2%)本身就不高,一旦陷入價格戰,利潤空間將再次被壓縮。為了維持低價,該公司必須在供應鏈和生產工藝上作出妥協,長此以往,其財務健康將受損。更關鍵的是,它賴以生存的研發投入和技術創新也會被拖垮,削弱其技術優勢。

對於資本市場來說,汽車公司估值主要看利潤、銷量和市場份額,而科技公司更關注增長潛力、技術壁壘和市場領導力。如果特斯拉為了銷量犧牲利潤,它將不再被視作高速增長的科技公司,而是與大眾、豐田等傳統車企並列,其高估值將被摧毀。

特斯拉若把Model 3起售價降低3000美元,我們估算賣車毛利將從5400美元跌至2900美元,集團整體營業利潤率跌破5%,無法覆蓋今年40億美元的研發與擴產指引。更重要的是,一旦毛利率低於15%,特斯拉就會被債券評級機構歸入「傳統OEM企業」,信用利差擴大120個基點,融資成本上升,高市盈率(P⁄E)的「科技溢價」瞬間消失。

重心轉移Robotaxi及機械人

事實上,特斯拉於最新發布的「第四版總體規劃」,並未提及任何正在研發的新型電動汽車,而是把重點放在了自動駕駛計程車(Robotaxi)、人工智能(AI)和機械人等更具前瞻性的領域。

馬斯克去年明確表示,如果一輛2.5萬美元的平價車不具備全自動駕駛功能,那麼它的生產將是「毫無意義」。這意味着特斯拉的下一款車將不再是需要駕駛員的傳統汽車,而是完全無人駕駛的自動計程車──Robotaxi。如果這個計劃成功,其潛在的財務回報是驚人的。想像一下,如果特斯拉在全球部署100萬輛Robotaxi,每輛車每年創造超過4萬美元的淨收入,這將為公司帶來高達400億美元的年度現金流。

華爾街對此預期極高,摩根士丹利等機構甚至預測,到2040年,全球無人計程車市場將達到萬億美元級別。如果特斯拉能佔據其中30%至35%的市場份額,其Robotaxi業務的年收入有望突破5000億美元,為公司增加數萬億美元的市值。

特斯拉於今年9月的技術日披露,有以下核心假設:

汽車製造成本5.5萬美元(含FSD HW5晶片),5年折舊,殘值15%。

日均接單12單,平均客單價18美元,平台抽成25%,毛利率60%。

營運城市2026年5個→2030年150個;車隊規模10萬輛→350萬輛。屆時,將給公司帶來1600億美元收入、約900億美元EBITDA。

至於機械人,馬斯克公開指「Optimus未來價值佔特斯拉80%」。按照馬斯克的設想,Optimus不僅是一個效率工具,它更是一場社會生產要素革命。當機械人能扛起那些無聊、重複、高強度的體力活,人類就能從繁重勞動中解放出來,去從事更有創造力的工作。不說可能不知,全球製造業與家政潛在勞動力市場11萬億美元。

根據該公司的規劃,Optimus 3原型機將在今年底亮相,並於明年啟動量產。每台機械人的目標成本大概在2萬至3萬美元,這個價格與一輛中檔車相若,意味着Optimus將成為面向大眾市場的「智能工具」。

不過,真正的想像力不在賣機械人本身,而在「賣服務」。如果以10年交付100萬台計算,硬件銷售額可達250億美元,但這些機械人需要持續的軟件升級、算力支援和行業定制。假設每台機械人每年能帶來1000至2000美元的服務收入,100萬台就是10億至20億美元的經常性收入。而且,隨着機械人數量的指數級增長,這筆收入將成為特斯拉穩定且高利潤的現金流。

分析員對人形機械人的市場空間判斷也非常樂觀。摩根士丹利預計,到2050年全球機械人市場規模可能超過5萬億美元。

按照特斯拉的規劃,Optimus產量與獲利路徑預期如下:

2026小批量5000台→2028年到達100萬台→2035年5000萬台。

硬件ASP為2.5萬美元、毛利率35%,2028年收入250億美元,毛利87億美元。

軟件/服務:每台年訂閱1200美元,毛利率80%,2028年120億美元經常性收入。

若2035年拿下4%全球勞動力替代,硬件+服務收入6400億美元,利潤池1600億美元,支撐2萬億美元以上市值增量。

新Megapack產品 恐顛覆儲能行業

能源儲存近日亦成為熱門話題。2024年,特斯拉能源業務收入突破100億美元,儲能交付量翻倍至31.4GWh,這個規模相當於一個中型國家的年儲能水準。隨着特斯拉在美國、歐洲和中國的Megapack工廠持續擴產,目標是在未來幾年內把儲能規模推升到100GWh+。

這個業務的毛利率正在持續提升,已從去年的20%躍升至目前24.4%,高於汽車業務的17%至18%;如果能穩定在25%以上,僅儲能板塊未來每年就能為特斯拉貢獻近90億美元的淨利潤。

為進一步鞏固領先地位,特斯拉在技術上持續投入。今年9月9日,特斯拉發布了新一代儲能產品Mega Pack Three及全新的Mega Block系統。據分析師評估,新產品把安裝速度提升了23%,同時把成本降低了40%,這可能顛覆整個儲能行業。

特斯拉主動放棄銷量,這或意味着它找到了更高維度的戰場。我們的模型顯示,特斯拉的汽車業務只佔理論市值7%,真正支撐90%價值的是Robotaxi、Optimus與能源儲存3條曲線。由現在開始看,不應以周期股看待之,而是一張對「自動駕駛+通用機械人+零碳電網」的三重看漲期權。期權的特徵是下行有限、上行無限,但也可能歸零──這正是特斯拉接下來5年的投資精髓。對於願意承受高波動的長線資金,每一次因「銷量不及預期」而引發的暴跌,或許都是一次機會。

公司客戶或基金持有特斯拉權益。

作者為朝陽投資創辦人、證監會持牌人

Comments

Popular Pos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