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句如何煉成的 2023年6月6日 占飛

 2023年6月6日

占飛 忽然文化

金句如何煉成的

箴言、格言、雋語、警句等等,今人統稱為金句。有些做人處世的金句經得起時間考驗,有些淘汰了。比如《三字經》的「教不嚴,師之惰」、嚴師出高徒,已不合現今教育理念;棒下出孝子,更牽涉虐兒,不足為訓。

有西人認為《易經》是箴言集,如亢龍有悔,便是西方所謂智慧之言。大半部《論語》都符合馬克吐溫的金句定義:「以最少的話語,說出最多意思(A minimum of sound to a maximum of sense)。」

美國金句作家(aphorists)James Geary(1962-)在著作The World in a Phrase: A Brief History of the Aphorism中,為良好金句定下五個條件:(1)言簡意賅,一語中的,囉囉嗦嗦的不算金句。古希臘醫學之父Hippocrates的「Vita brevis, Ars longa」(生命短暫,藝術長存),是最佳示範。(2)金句應講述個人對人生和世情的體悟。(3)金句最好是機智的,幽默的,並且像笑話一樣,合乎情理,出乎意料,結尾有個棟篤笑的punch line(中文一譯為「梗」)。(4)金句應為原創,拾人涕唾或牙慧者不屬金句。(5)金句應有哲學意味。占飛認為,應加多兩個條件:(6)金句並非陳腔濫調;(7)金句最好易記,一聽難忘的。

悲觀居多

古希臘哲學家認為:智慧有兩種,一是從書本中得來的智慧。正如英國十九世紀政治家、作家和報章編輯約翰莫萊(John Morley)說的:「從書本得來的真理,就像義肢、假牙和整容的膠鼻。」馬克吐溫亦有類似說法:「我永不給學校弄糟我的教育。」另一種智慧則來自思考、論辯和人生經驗。哪種是高端、真正的智慧?金句中的智慧屬於哪種?

古人有不少金句,都經得起時間考驗。羅馬帝國五賢帝最後一帝、公元161至180年在位的Marcus Aurelius有言:「所有聽聞都是意見,所有見解皆觀點,不是真理。」此語豈不正好描述現今充滿假新聞、後真理,以及IT修圖改圖的時代嗎?如今,謊話醜聞,總比真話真相傳得快、傳得廣,例:鑽石山斬人案。「最重要的並非一個意念原本的意思是什麼,而是廣傳這個意念的人說成怎樣。」不以人廢言,這倒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金句,作者希特拉。

有問:為什麼金句總悲觀多,樂觀少?原因有二:樂觀的、勵志的金句已商品化,卑之無甚高論,反而悲觀的金句卻常有創意,發人深省。其次,讀點歷史,便明白到人生失意和情緒低落的日子,總比「春風得意馬蹄疾」的時日多,悲觀金句總較多知音。

美國兒童書作者Sara Levine嘗言:金句作家大多是badass,即硬心腸的人。如此說來,《聖經.舊約》中,《傳道書》作者便是典型的badass。書中講人生的無意義(meaninglessness),比法國哲學家卡繆說得更悲涼:「傳道者說:虛空的虛空,虛空的虛空,一切都是虛空。」此語的「虛空」,英譯本是meaningless,即無意義。何以人生無意義?皆因人獸無別,「古今將相今何在?荒塚一堆草沒了」。《傳道書》云:「因為世人遭遇的,走獸也遭遇,所遭遇的都一樣:這個怎樣死,那個也怎樣死,他們都有一樣的氣息。人不能強於走獸,全是虛空。」

膾炙人口

《傳道書》的悲觀,源於無法抗拒災禍:「禍患突然臨到時,人根本無法擺脫,就像魚落入險惡的網中,又像鳥兒陷入網羅……」別以為人死後可以「留取丹心照汗青」,《傳道書》云:「死了的人什麼都不知道,再也得不到任何賞賜,他們被忘得一乾二淨。」奇哉怪也!基督宗教不是相信人類的靈魂不滅嗎?好人可以上天堂嗎?《傳道書》怎會有「死了的人什麼都不知道,再也得不到任何賞賜」這樣的話呢?

編著第一本英語字典的約翰遜博士,有一膾炙人口的金句,其中有「最後的避難所」(the last refuge)之語,發展成的金句「方程式」,如下:王爾德的「野心是失敗者最後的避難所」,以及「工作是無事可為者最後的避難所」;跟羅素合著《數學原理》的數學家和哲學家懷德海(Alfred Whitehead)的「宗教是人性中的野蠻最後的避難所」,還有不知作者為誰的:「暴力是理屈詞窮者最後的避難所」,「死亡是絕望者最後的避難所」……占飛可以加一句:「金句是寫作人最後的避難所。」

撰文 : 占飛




2023年6月6日

占飛 忽然文化

Will to Power

三十年代,全球經濟大蕭條,大哲學家尼采的「力量意志」(Will to Power)說,大行其道,在德國被納粹利用來支持其軍國主義;在美國,也不少流行文化創作人在作品中引述尼采的金句。

此時,荷里活為了票房,開拍講述底層女性利用美色向上爬的電影。1932年,珍哈露(Jean Harlow, 1911-1937)主演的《紅髮美人》(Red-Headed Woman),寫一個女OL為了出頭,色誘CEO,拆散其婚姻,下嫁給他,借助丈夫勾引更富有的老富翁。電影結局,她去了法國,成為大馬主的情婦,享盡榮華富貴。雖然該片違反「蕩婦、貪財者沒有好下場」的道德教條,卻叫座又叫好。

意識不良

華納兄弟公司立即跟風,花了18天拍出Baby Face,由巴巴拉史丹域(Barbara Stanwyck, 1907-1990)主演。故事跟《紅髮美人》如出一轍,史丹域靠出賣肉體免費乘火車去紐約,色誘大銀行人事部主管獲得工作。之後,她每勾搭一個上司就晉升一級,直至色誘銀行大股東,成為富婆。

Baby Face意識不良,幾乎被禁映。尤其片中一段對白,史丹域被父親強迫出賣色相時,老鞋匠送給她尼采的著作Will to Power,並訓導她:一個像你這般年輕漂亮的女子,可以得到你想要的一切,因為你有力量!你必須利用男人,而不是給男人利用。你應當主人,不要當奴隸。去大城市利用男人吧!正如尼采說的:All life, no matter how we idealize it, is nothing more nor less than exploitation(無論說得如何理想,生活都是不折不扣的剝削)。

電影經大量刪剪,只餘71分鐘,才解禁公映。尼采的金句被刪掉。整段對白改為:(大意)像你這般年輕漂亮的女子,循正途一定可以成功的。雖然如此,Baby Face依然賣座,利潤可觀。2004年,發現一個75分鐘的版本,保留了上述那段對白及尼采的金句。

這兩部黑白片,近年稱為「大蕭條女性主義」片,女性主義者讚揚為女性「充權」。網上可免費觀看。

撰文 : 占飛

Comments

Popular Pos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