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新經濟退潮想到「魚的故事」 2022年7月29日 畢老林
Summary: 這其實不難理解,早期經人為催谷成長的刺魚,身體裏負責「
萬物皆受制於自然定律,上述在刺魚身上進行的實驗,放諸人類、
2022年7月29日
從新經濟退潮想到「魚的故事」
7月28日,周四。先兩日讀「信析」〈新經濟陸續褪色 美衰退徵兆湧現〉,文內談及加密幣、SPAC等新經濟產物相繼退潮,而具前瞻性的PMI數據則反映美國經濟活動由榮入枯,總統拜登心裏明白,要避過衰退,恐怕有賴神靈庇佑。聯儲局一如預期加息0.75厘,前後腳公布的第二季GDP按季年率下滑0.9%,連續兩季收縮,技術上已陷入衰退。
談到新經濟,代表人物自然少不了有科技女股神之稱的伍德(Cathie Wood)。泡沫爆破「契媽」當黑,旗下方舟投資(ARK Invest)上半年資產崩跌幅度(6月較年初劇減近半)「冠」絕美國上市ETF。
門庭冷落索性摺埋
正所謂福無雙至禍不單行,風光一時的伍德敵不過形勢,被迫關閉去年底才推出的「ARK透明度基金」(ETF代號CTRU),方舟採取同類行動,這還是頭一趟。看看持倉,Teladoc、Spotify,一隻二隻熟口熟面,換個花款標榜透明度(transparency,以得分高的公司為投資目標),煲一樣照爆。
現實殘酷,該ETF面世七個月僅獲1200萬美元資產,伍德把關閉基金決定歸因於找不到新的指數供應者取代Transparency Global,藉口而已,門庭冷落索性「摺埋」才真。
老畢曾在美國著名博客Morgan Housel筆下得悉一個故事,話說蘇格蘭格拉斯哥大學的生物學家做過一個實驗,把幼小的刺魚(sticklebacks)分成兩組,其中一組放進較正常溫度冷的水裏飼養,另一組則養於較正常溫度暖的水中。經過一段時間,「冷組」成長速度較同類慢;「暖組」反之,比一般刺魚快。
研究員隨後把兩組一起放進溫度正常的水裏飼養,發現牠們「殊途同歸」,最終與其他完全成長的刺魚無異。就在這個時候,神奇的事情發生了,實驗開始時生長速度較慢的冷組,壽命平均較同類長30%;反觀初期「快高長大」的暖組,平均比一般刺魚少活15%。
「慢活」背面是長壽
這其實不難理解,早期經人為催谷成長的刺魚,身體裏負責「維修保養」的資源被調走,細胞組織受到破壞後得不到修復,極易造成永久損害,早熟的另一面就是早殘。初期生長速度輕慢的一組剛好相反,獲配置給維修保養的資源較多,「慢活」的背面就是長壽。
萬物皆受制於自然定律,上述在刺魚身上進行的實驗,放諸人類、鳥獸,結果應沒多大不同。有趣的是,從「契媽」這一兩年的大起大落,不難察覺方舟押重注的新經濟股,跟早期在「暖組」生長的刺魚不乏共通點,受惠於疫情爆發初期的特殊環境,此等企業爆炸性成長,投資者期望一朝發達、管理層單方面聚焦增長,兩股力量聚在一起,正常情況下以十年計的回報得以濃縮成一年半載。然而,風向一轉,「暖水刺魚」現象便會發生在缺乏自我修復能力的公司身上,不少恐怕連存活都成問題。
極速獲厚利,對股民來說當然吸引,但透支未來不可能沒有代價,惟欲速則不達並非新經濟「專利」,不少朋友天天光顧的星巴克(Starbucks),就是汲取過急劇擴張帶來的苦痛才成熟起來的。
1994年,星巴克咖啡店總共只有425家,那一年它剛滿23歲。1999年,集團開了625家分店;時至2007年,星巴克新店數目每年多達3500家,相當於每90分鐘開一家!顯而易見,早期的成功促使管理層無止境地追求增長,達標比什麼都重要,市場飽和仍不斷擴張,結果店與店之間互爭生意,開業一年以上的同店銷售整體慘跌。
勿把戰術當戰略
2008年,星巴克關閉600家分店,裁員萬二,股價暴瀉73%,金融海嘯雪上加霜而已。創辦人舒爾茨(Howard Schultz)痛定思痛,總結出經營方面的金石良言。他指出,增長只是戰術(tactic)而非戰略(strategy),當盲目追求增長被推上戰略層次,企業便會迷失方向。
道聽途說,舒爾茨曾以過來人身份,奉勸共享工作空間營運商WeWork前行政總裁諾伊曼(Adam Neumann)放慢增長步伐,把發展重心放在質素提升上。諾伊曼非但不領情,還以F字頭粗話回應。好心冇好報,被勝利沖昏頭腦的人,不跌個焦頭爛額看來真的學唔到嘢。
(編者按:畢老林最新著作《我的投資日記》現已發售)
Comments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