電動車偽命題 智能車真缺芯 2021年10月20日 高天佑

 2021年10月20日

高天佑 新聞點評

電動車偽命題 智能車真缺芯

中國電動車市場愈來愈熱鬧,71歲的台灣富豪、鴻海老闆郭台銘本周一披掛上陣,親自駕駛該集團第一款新車Model E登場,顯出野心萬丈。此外,小米(01810)昨日宣布其電動車將於2024年量產,刺激股價彈升。還有已經投入市場的比亞迪(01211)、蔚來、理想、小鵬等車廠,以至恒大汽車(00708)和法拉第,熱鬧非常。相比起燃油車,毋須引擎的電動車製造門檻較低,但更關鍵是智能化技術,包括自動駕駛及晶片,將成為中國品牌追趕電動車龍頭Tesla的最大路障。

鴻海造車 打破慣例

業界早已盛傳鴻海密謀「造車」,該集團本周一舉行發布會,果然一次過推出3款電動車產品,分別是Model C(SUV)、Model E(房車)和Model T(巴士),郭台銘還駕着一輛Model E現身,十分威風。恰逢當日(10月18日)是他的壽辰,郭台銘形容這3款新車為「這輩子71年來收過最棒的生日禮物」。

鴻海作為世界最大電子產品代工廠,一直堅持只扮演生產角色,絕不會推出自家品牌產品,避免跟客仔「爭生意」,但今次電動車業務似乎打破了慣例。畢竟在郭台銘、雷軍等企業家眼中,電動車商機實在太誘人,堪稱世紀機遇(generational opportunity),實在不容錯過。

電動車市場有幾大呢?作為比較,現時智能手機每年全球市場價值(按銷售額計)約3800億美元,而全球汽車市場價值達2.7萬億美元;假設電動車屬大勢所趨,其潛在市場價值應該比智能手機大幾倍,怎不令「大冒險家」們為之瘋狂!

再者,雖說Tesla強勢崛起,惟每年銷量尚未及全球汽車市場1%,目前絕大部分銷量仍來自大眾、通用、豐田等傳統車廠。在「電動車新勢力」的眼界,這些老牌車廠遲早像手機領域的Nokia和Motorola,被取而代之。

省略引擎 門檻降低

事實上,電動車看似高科技最潮玩意,其實製造門檻比傳統燃油車更低,皆因由電力直接驅動,毋須再用內燃機(引擎)把汽油轉化為動力。須知道,引擎技術屬西方汽車業積累了數百年的最核心領域,亦是最大價值所在。中國在1984年設立第一家中外合資車廠,實行「市場換技術」策略,至今30多年來,內地汽車業的「技術」已學得七七八八,偏偏引擎技術未能入門,絕大部分中高端汽車引擎仍依賴進口貨。

在此情況下,電動車直接省略了引擎,一下子拉近了中國汽車業與西方業界長期存在的技術差距。吉利(00175)老闆李書福當年創業時講過,「汽車不就是四個輪子,兩套沙發,再加車殼嗎」,這句話在今天愈來愈寫實(只不過要加上電池系統),所以不論是內地傳統車廠,抑或鴻海、小米、恒大等門外漢,只要願花數以十億元投資,不難在短時間內推出幾款「行得走得」的電動車。

然而,亦因電動車屬大勢所趨,這個概念變得像一個偽命題。假若日後所有汽車皆由電力驅動,那麼「電動」還算是一種賣點嗎?中國企業既可投資幾十億元快速造車,西方老牌車廠難道缺少這筆錢?

因此,電動車除了「行得走得」,更重要是其智能化技術。正如Nokia 7650(2002年面世,該廠首款內置鏡頭手機)和蘋果iPhone都是手機,大家都可打電話、上網、影相、傳短訊,差別在於iPhone屬smartphone,其很多技術和功能令Nokia用家難以想像。

同樣道理,今後再談「電動車」已無新意,更關鍵概念為Smart Car智能汽車。現成例子是,不少人揸過Tesla之後慨嘆「回不去了」,不只因為Tesla用電驅動,而在於「自動駕駛」(Autopilot)及一個熒幕控制全車的智能化技術,對於駕駛者屬次世代體驗,猶如由Nokia手機升級為iPhone;儘管Tesla所謂「自駕」技術遠未稱得上成熟,未來在安全和監管方面仍將面對許多挑戰。

智能技術 尚待攻關

相對來說,現今中國「造車」勢力似乎依然處於「燃油改電動」狀態,在智能化領域未見太多布局和規劃。話說回來,上文提到中國汽車業以往受制於外國引擎技術,那麼踏入電動車時代,是否便能擺脫西方束縛?恐怕未必,事關一輛Smart Car的運算力需求比智能手機更大,愈是「智能」就愈需要高級晶片,而眾所周知,中國的晶片技術被西方牢牢捏緊,就連華為也未能衝破瓶頸。

借用李書福金句,一輛車無非「四個輪子,兩套沙發,一個車殼」,今後則要再加上「一塊電池」和「一個大腦」。中國業界生產輪子、沙發、車殼絕無問題,電池技術亦已具國際一流水平,唯獨「大腦」仍須攻關,才可跟Tesla一較高下。不過,晶片突破是整個中國要面對的難題,不太可能單靠汽車業自己去努力克服。

 

 (編者按:高天佑著作《中產必須死》現已發售)

歡迎訂購:實體書、電子書

放大圖片 / 顯示原圖

Comments

Popular Posts